《迷失的盛宴:中国保险史1978-2014》讲述的是中国保险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史,相当于中国保险行业的编年史。读完本书可以了解中国保险行业的分分合合,及各位保险大佬的起起落落,本书故事性很强,可读性很好。以下为读书笔记及我对于保险行业投资价值的一点思考:
长期以来,中国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口碑很不好。社会上调侃,一人干银行,全家跟着忙;一人干证券,全家跟着赚;一人干保险,全家不要脸。银行是少林,证券是武当,保险是丐帮。因此,保险行业在金融三个子行业中是最不受人待见的。
我认为,保险行业之所以社会形象很差,主要是营销不规范及理赔难所致,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既有保险公司商业模式、产品设计的问题,也有过度追求保费规模的问题。
行业形象不好未必没有投资价值,关键是看公司价值如何,市值与内在价值是否匹配。对于保险公司的估值,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估值方法是内含价值法估值,保险公司与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是,它每年都给自己计算一个卖身价——内含价值。读懂保险公司年度报告中的内含价值报告,基本上就弄明白了保险公司的价值。但是,内含价值指标是一个有缺陷的估值方法,保险公司内含价值计算方法是留存保单的未来经营价值折现+净资产,这样计算的内含价值是保险公司的清算价值,它未能完全体现保险公司的经营价值。
我认为,寿险公司正确的估值方法应该是有效业务价值+新业务价值倍数+非经营性资产价值或非寿险业务资产价值-有息负债。有效业务价值+新业务价值倍数计算出来的是寿险公司的经营价值,这个经营价值本身就包含了净资产的隐含价值,因此不需要再加上净资产。
假如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创造能力很高,那么它的经营价值就较高,按照净资产计算价值就低估了它的经营价值。假如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创造能力很低,且有效业务价值的假设不靠谱,例如:隐含巨额的利差损,那么内含价值就高估了公司的价值。
从商业模式来看,保险公司盈利依靠三差:死差、费差及利差,好的保险公司可以做到承保盈利,相当于其负债成本为负。银行盈利主要依靠利差、非息业务收入,银行业务收入的大头来自于利息收入。相对于保险来说,银行对于利率的变动更敏感。因此,保险公司的生意模式还是不错的。
总之,假如一家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创造能力很强,承保本身就可以盈利,市值低于经营价值,这样的保险公司还是很有投资价值的。
以上,记一点个人思考。
——2017年8月7日 记
评论